针灸辨证治疗顽固性呃逆

呃逆是指胃失和降,气逆动膈,上冲喉间,呃呃连声,声短而频,不能自止。呃逆可分为一过性及连续性(顽固)两种类型,前者多可自行痊愈,无病理现象,后者治疗难度较大且容易引起严重后果。

中医辩证

1、 呃逆初起,呃声响亮有力,连续不断,形神未衰,多属实证;

2 、久病呃逆,气怯,声低无力,时止时续,神疲形枯,多属虚证。

3 、若呃声沉缓有力,胸膈、胃脘不舒,得热则减,遇寒愈甚,食纳量少,口淡不渴,苔白润,脉迟缓者,为寒气客胃。

4 、若呃声响亮,连续有力,冲逆而出,胃脘灼热,口臭烦渴,多喜冷饮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苔黄、脉滑数者,为胃火上逆。

5 、若呃逆连声,常因情志失畅诱发或加重,胸胁、脘腹胀闷不舒,嗳气纳减,苔薄白,脉弦者,为肝郁气滞。

6 、若呃声低而无力,纳少便溏,脘腹不舒,喜温喜按,面色不华,手足不温,身倦乏力,纳少便溏,舌淡苔白,脉细弱者,为脾胃阳虚。

7 、若呃声断续而短促,口干舌燥,烦躁不安,饥不欲食,舌红少苔,脉细数者,为胃阴不足。

8 、若兼气喘咳嗽,不喜言语,多汗,畏风,少食,脉象细弱,则属脾肺气虚。如病久伤肾,则呃逆多为肾气亏虚型。

治疗方法

针灸取穴:主穴为膻中、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、中魁、耳中。

辨证选穴

1 、胃火上逆者,加内庭、曲池穴;肝郁气滞者,加太冲、阳陵泉穴;

2 、寒气客胃,加建里、梁门穴;脾胃阳虚者,加神阙、关元穴;

3 、胃阴不足者,加三阴交、复溜穴;脾肺气虚者,加合谷、公孙穴;

4 、肾气亏虚,加气海、太溪穴。原则: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。

操作方法

1 、患者取仰卧位,对穴位常规消毒,用直径0.30 mm、长25~40 mm 的不锈钢毫针进针,均匀提插捻转,得气后适时予以补泻法,留针时间20 min。

2 、中魁、耳中穴行强刺激手法,以患者能耐受为度。留针期间,10 min行针1次,连续2次,行针时间每次10~15 s,出针后对针孔稍微按压避免出血。

3 、寒气客胃者,足三里、中脘、建里、梁门穴行温针灸;

4 、脾胃阳虚者,神阙穴行隔盐灸,每次7壮,关元穴行温针灸。隔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
呃逆俗称“打呃”“打嗝”,多由胃失和降、气逆动膈所致,实证者多因情绪失常、饮食失调、肝胃不和所致,虚证者多为体质虚弱、久病失治、伤及脾肾而成。


顽固性呃逆的中医辨证,一般可分为胃寒证、胃热证、气滞证、阳虚证、阴虚证、气虚型、肾虚证等类型。

针灸辨证取穴思路:以和胃降逆为主,兼以宽胸利膈,通畅气机,调补脾肾,达到止呃目的。

所取主穴中,膻中为心包经募穴,又为八会穴之气会,可宽胸理气,降逆止呃;中脘为胃之募穴,八会穴之腑会,主治一切胃病,可理气和胃降逆;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,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治疗心、胃、胸之病,可安神宽心,开胸顺膈,健脾和胃,降逆止呕;足三里乃胃经下合穴,四总穴之一,对脾胃相关疾病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;中魁、耳中为治疗呃逆经验穴。

内庭、曲池穴清热通腑;太冲、阳陵泉穴疏肝理气;建里、梁门穴温中散寒;神阙、关元穴温补脾阳;三阴交、复溜穴养阴益胃;合谷、公孙穴补益脾肺;气海、太溪穴益肾固气。

呃逆日久必伤肾气。《素问·调经论篇》曰:“志有余则腹胀飧泄,不足则厥。”厥者,逆也。足少阴肾经,“上贯肝膈,入胸中”。肺根于肾,故之标在肺胃,之本在肾。

肾气不足可上逆动膈见呃逆。此种呃逆,病在下焦,用常规方法降胃气无效,当以补肾气、降冲气治疗。 总之,上焦心肺,中焦脾胃,下焦肝肾,其气机逆乱都可上逆动膈出现呃逆。

故有“呃逆应按三焦五脏论治”之说。临床上呃逆证型表现有多种,辨证要抓住气逆动膈这一病机关键,从调理脏腑气机入手,才能有的放矢,收到预期效果。



服务热线:400 690 6867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夕照寺街东玖大厦B座7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