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家精要丨黄圣源:倡针刺四法 擅目疾辨证

一、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

1手法重阴阳补泻

黄氏认为,针刺手法的根本精神在于动静、轻重的变化。轻、重是动静的程度,动与静则是轻重的两极。就动、静而论:动为阳,静为阴。动生阳,静生阴。动之始生阳,动之极生阴;静之始生柔,静之极则生刚(《类经图翼》)。故提出小幅度提插捻转,动而轻,体现动之始生阳的留针振动术,补阳用于阳虚证;以大幅度频频提插,体现动极生阴的雀啄术,泻阳用于阳盛证;以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度刺激的间歇术,扶阳泻阴用于阴盛证;以轻刺激而留针,体现静之始生柔的留针静止术,养阴用于阴虚证。

四种手法操作如下(均用1.0〜1.5寸毫针):
(1)雀啄术:针刺到一定深度得气后,将针体提出2/3,再频频上、下提插、如雀之啄食,每次提插7下,重复3次后出针。此法刺激较重,当视病员体质强弱掌握适度。

(2)间歇术:针刺到一定深度,得气后留针3分钟,再将针体提出1/2,捻转提插9下,重复3次。复留针3分钟,再如上行针,直到病员欲汗或微汗,一般重复行。3次后出针。

(3)留针振动术:针刺达一定深度得到反应后,留针一分钟,将针体提出1/3,轻轻捻转提插微微振动9下,重复9次。每隔3〜5分钟再如此行针1次,共3次后出针。

(4)留针静止术:轻轻地缓缓使针刺达一定深度得气后,留针30分钟以上再出针。

由于这四种针刺手法体现了动静结合,刺激轻重适度,较为全面地适应不同病证病机变化,故临床上应用广泛。特别是对一些疑难重证,虚实兼见,则可视其阴阳虚实而选用不同手法进行补泻。如解颅一症(即小儿脑积水),属脾肾不足,髓海空虚,水湿上泛之症。当急性期时取风池、人中、支沟用雀啄术泻水降颅压,而取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悬钟、复溜等穴,用留针振动术或留针静止以补脾肾。对病久体弱者更多用留针静止术阴阳双补,健脾固肾除湿利水。黄氏还特别重视留针静止术的运用。此术操作轻而留针不动(静)是补法。正如《灵枢·九针论》说:“静以徐往,微以久留,正气因之,真邪俱往,出针而养者也”。且“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,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”〈《灵枢·终始第九》),亦言这种轻刺而久留针,不但有补虚扶正的作用,还能调节寒热,于补泻无形中导气并保全真气,以及养阴抑阳、补中寓泻之功。此手法在临床上运用极广,如小儿痿症(急性脊髓灰质炎及后遗症),因其证虚多实少,故多用留针静止术10〜20分钟,曾治144例收效96%。又如治疗眼病(视神经疾病),除少数急性炎症期短时用雀啄术清热宣通,以及寒证期用间歇术以扶阳祛寒外,多数证属肾、肝、脾、胃及胆虚或气血两虚、阴阳俱虚者,故多用留针静止术而获良效。黄氏多次强调,若欲补阴、阴阳双补、补中寓泻则取留针静止术即可。

2擅目疾辨证

黄老擅治眼疾,效验颇富。其经验可归纳为如下四点:

(1)依经络辨证:即是根据病因,结合眼区的经络分布进行辨证,立法、选穴、施术的治疗原则。概括眼周经脉分布:内眦为足三阳经、阴跷阳跷之会,手太阳经亦有支脉至内眦;外眦有手足少阳、手太阳经脉;眼上方有手足少阳、阳明经及阳维脉于眉上;眼下方为胃经之起点,并有任脉、阳跷脉进入眶下;足厥阴经及手少阴经连目系,眼球经目系而连系于脑。脑居头中,头为诸阳之会,有足太阳、足少阳经通督脉而络脑。根据这些经脉联系,结合病因病机,即可依经辨证选穴施治。

如皮质盲,多因髙烧抽风等全身性疾病,使气阴两伤,阳虚气滞则窍闭失明,其病位在脑。当以通阳行气、开窍明目之法,取足少阳、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,辅以手足阳明及足厥阴经穴治疗。如一四月男婴,因反复高烧抽风,双目失明56天。西医诊断为“大肠杆菌感染性脑膜炎”、“皮质盲”,依上法选瞳子髎、攒竹、风池、大椎、外关、合谷、足三里、光明、太冲等穴行轻针刺激,“5次开始复明,20次(共治23天)视力恢复。一年后随访,其视力正常。又如治19岁男性成某,左眼复视,眼球不能外展已17年。西医诊断为“外展神经麻痹”,此为少阳气虚转枢失职之眼球牵斜,法当调补少阳经气。乃取左瞳子髎、风池、丝竹空、双侧外关、中渚、合谷施以留针振动术,治80次而愈。

(2)遵循脏象学说辨证:五脏六腑均与眼有密切关系。根据脏腑学说、五行生克关系来观察内眼,则脉络膜属心,虹膜、睫状体、视网膜及视神经属肝,黄斑属脾又与肝密切,房水属胆,晶体属肾,玻璃体属肺。治疗内眼、视觉的病症,多以其脏腑的联属及五行生克关系来辨证施治。①眼底疾患应以补益肝肾为主,然胃为水谷之海,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胃健运,方能使五脏六腑之精充实,上荣于目而能视。所以,脾、胃及胆、膀胱(肝、肾的外腑)亦需兼顾。如程某24岁,男,学生,双目视物不清两年,眼科检查视力左0.4,右0.5,中心视野有红色暗点,右目胬肉攀睛,眼底正常。诊断为“双球后视神经炎”、“右目真性翼状窝肉”。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兼大肠湿热,处方:曲池、合谷、复溜、侠溪、照海、三阴交施留针静止术。针治13次,临床症状消失,右翳肉缩小,视力恢复到1.0、1.2,视野之中心暗点消失,眼底检査无异常改变而治愈。另一老妇56岁杨某,视赤为白半年余,伴腰酸眼花,脉寸关弦而尺弱。眼科检查外眼及眼底无病变,诊断为“色盲”。此证属肺强心弱,金反侮火之象,乃取合谷、列缺、照海,施留针静止术以补肾调肺,活络通阳,治10次而愈。②白内障病在晶体,因肾胃不足、肝胆失养以致眼的新陈代谢障碍而成。故以补肾胃调肝胆为治则。如杜某、男,64岁,双目视物模糊半年,检査视力右0.2+1、左0.3+2,双晶体核硬化混浊,西医诊断为“老年性白内障”。患者自病后常大便稀而不畅。脉细缓。依上法处方:攒竹、风池、合谷、足三里、复溜、瞳子髎、外关、足三里、光明、太冲、太溪,施留针静止术30分钟。针3次后加灸足三里9壮。治8次后,除食量大增,精神好转及大便正常外,双目视力提髙到右0.7,左0.8。再治20次时,眼科检查晶体虽无明显改变而视力均达1.0。

(3)阴阳辨证:即是按阴阳偏盛或偏衰,结合脏腑规律遣方配穴,以补虚泻实、协调阴阳。具体运用:①能近怯远(屈光不正),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,宜补益三阳之气,着重少阳。如徐xx,女20岁,视物模糊九年,视力0.1。遵上法,方取攒竹、合谷、风池和瞳子髎、外关、光明,施以留针振动术30分钟。针別次后视力达0.4,上方加足三里再治共70次,视力达1.0而停治,随访两年视力稳定。②突眼(甲亢性或垂体性突眼症),多见眼球突出胀痛,或伴头昏、失眠、性情急躁等。证以阴虚为主,治宜养阴潜阳。如高某34岁,女,甲状腺二度肿大,眼突而胀痛并伴甲亢诸症,为甲亢性突眼。遵上法处方,攒竹、风池、合谷、复溜、三阴交、太冲、瞳子髎、内关、曲泉、足三里、太溪、照海,施以留针静止术1小时。治疗120次后甲亢症状消失,突眼恢复正常。

(4)五轮八廓辨证:即是从眼各部位与相应脏腑经脉的联属关系来分析眼病,取其相应的经络腧穴,配合适当手法或灸法作为治疗眼疾的法则。①五轮,即上、下脸属脾与胃,称肉轮;内外眦属心与小肠,称血轮;白睛属肺与大肠,称气轮;黑睛(乌珠)属肝与胆,称风轮;瞳仁属肾与膀胱,称水轮。五轮虽有分属,然也相互紧密联系。特别是乌珠与瞳仁为眼的中心,因而凡视力障碍多肝肾同病。②八廓即八方。观眼之方法:东方属肝,东南方属胆,南方属心与小肠,西南方属胃,西方属肺与三焦,西北方属大肠,北方属肾与膀胱,东北方属心包。根据眼的病变部位辨证归经。如遇一患者,每日午时及午后5〜9时,双目下1/3方位视物不清已半年。经各种检查排除了颅内占位病变,眼科诊断为“视神经官能症”。从八廓(八方)的分属来看,下方正属肾与膀胱,其左右与大肠、心包络联系,午时属心(可由心包代之),而午后5〜9时属肾与心包络。眼为肝窍,肝与心包络同属厥阴风木,大肠属金,膀胱、肾属水。此证是水不涵木,阴损及阳,气机失调。乃以补大肠、肾、包络,调肝胆为治则。处方:承泣、风池、合谷、复溜、三阴交、太冲、瞳子髎、内关、曲泉、太溪、照海。施以留针静止术30分钟,治19次视力恢复正常。

以上所述规律,是黄氏治眼病的辨证纲领。其中经络、脏腑辨证,主要用以辨病的部位,确定针灸应选之经络腧穴;阴阳辨证规律则是辨别病的性质以确定针灸的处方及手法之补泻;而五轮八廓辨证规律则是脏腑(五行)规律在眼科的具体化。

二、医案选


例1:双目失明(皮质盲)
杨某,女,7岁,1978年4月16日就诊。
九天前患儿因患“流脑”高烧、抽风,曾昏迷八天,经治苏醒后双目失明。双目凝视,面白舌淡神差,眼科检查:双瞳孔等大约3mm,对光反射存在,眼底正常,诊断为“皮质盲”。辨证:气阴两伤,阳衰窍闭。治宜扶阳益气,开窍明目。

处方:①攒竹、瞳子髎、风池、合谷、外关、足三里。
②百会、大椎、支沟、中渚、光明、太冲。

治疗经过:每日用一组穴,留针20〜30分钟。针3次后始复明,距两尺远能跟家长走。13次后能数手指,16次(治疗18天)后眼科检査,患儿能从地上很快拾起小纸片,视力恢复(因患儿不合作,用视力表检查不成功)。七日后复査视力右1.2,左1.0。

【按】皮质盲多为小儿高烧惊厥所致,常为流脑、病毒性脑膜炎、细菌性脑膜炎、新生儿破伤风以及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等病之后遗症,病位在脑。按上法治疗,曾观察15例患儿,经1〜2月针治,2例痊愈,显效9例,有效4例。病程在1月以内者收效尤快,疗效满意,因此应及早针刺治疗。


例2:脑膜炎后遗症
阎XX,男性,7岁,住院号43755。
于14天前发烧,半日后昏迷并伴间歌性抽搐,急诊入院,诊断为脑膜炎(脑膜炎双球菌感染),经西医治疗10日,烧退、神志清酲,脑脊液也恢复正常。但是患儿表情痴呆,双目凝视,呼之不应,不会吞咽,乃请针灸科会诊。见患儿面色苍白,眼凝视无神,双瞳孔散大失明,项强硬,僵卧床上,病理反射阳性,鼻饲管喂食。辨证为热病后气血两伤,脏气未复,窍闭不通。治以通阳益气、醒脑开窍、补益气血、调养肝肾。

处方:①百会、人中、哑门、大椎、风池、合谷。足三里、太沖,雀啄术后留针10分钟。
②双肾俞、肝俞、晴明、外关、中渚、足三里、光明、复溜、太冲,留针静止术20分钟。
③晴明、合谷、中渚、三阴交、复溜、太冲,留针静止术20分钟。

治疗经过:①方针治2次后项强消失,乃改用留针静止术手法,继续针刺4次即拔去鼻饲管能进流食,听力似有恢复。又针4次后已能吃稀饭、蛋糕,吃饱了摇头拒绝再吃,能叫“妈妈”,唯视力未复、肢软无力。乃改用②方针治6次后视力、语言均有进步,四肢功能相继恢复,听力已觉正常。眼科检查双目视力0.4。继续用③方针9次后视力增进到1.0,智力、语言、运动等功能均有恢复而停治,共计治疗33次历时一月半。七年后随访检查:双目视力1.0,视野、眼底正常,已在校读书。

【按】此病为热病后遗症。《灵枢·脉度篇》“五脏不和,七窍不通”。必以通阳壮气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之法,使脏腑气血和调,耳目聪明,神清体健而康复,黄老采用针灸洽疗凡3例均在1.5〜4月内各种功能基本恢复,仅1例外伤者,遗留左下肢轻瘫。说明针灸疗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损害亦有作用。


例3:青盲内障(视神经萎缩)
汪XX,男19岁,门诊号98964。
近一年来无明显原因觉视力减退,近一月来视力更差,并伴畏光,行走不便,随时撞人。常腰痛向背胸放射,头昏、失眠,夜尿6〜10次,大便每日2次而干燥,脉细数。眼科检查:视力右0.3,左0.4,眼底双乳头呈蜡黄色,边界尚清,双周边视野向心缩小约20°〜40°,双中心视野出现约25°之白色中心暗点。诊断为双目视神经萎缩。

处方:①风池、肝俞、肾俞、合谷、太渊、飞扬、太溪。②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复溜、太冲。均用留针静止术30分针。

治疗经过:①方针7次,视力增进至0.8,眼底视乳头转为淡红色,双周边视野基本恢复,中心暗点缩小为10°,同时头昏、失眠、夜尿等症明显好转。仍用②方再针8次,临床诸症愈,双目视力恢复至1.2,双周边视野正常,双中心暗点消失,眼底恢复正常而痊愈。随访二目视力眼底均正常。

【按】此例为眼底病,运用脏腑辨证规律,应以肝肾为主,肾虚可导致肺虚,故以①方调补肾肝肺。②方则用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,健脾胃强生化之源,助复溜生水补肾,太冲以补肝,使肝血上荣于目,虽治眼疾而未用眼区穴位仍奏良效。


例4:失明
李XX,女2岁半,住院号2435。
患儿两天前注射奎宁共11ml后发生呕吐,继而昏迷24小时,醒来后双目失明。眼科检査:双瞳孔直径8mm,对光反射消失,眼底视网膜苍白,动脉变细,黄斑区水肿,外眼肌运动未见异常。辨证:肝肾受损,气机阻滞。治以补益肝肾。

处方:风池、攒竹、瞳子髎、曲池、合谷、复溜、太冲,留针10分钟。肺俞、肝俞、肾俞,点刺不留针。并用梅花针扣打背部夹脊。

治疗经过:针刺7次后,瞳孔缩小为6mm,针10次后瞳孔光反射恢复,眼底动脉较前增粗,视网膜水肿好转,患者眼球可跟随检查眼镜转动。针16次后可在一尺远处拾起小针,视力恢复。信访十一年视力均正常。

【按】现代医学认为,此病是因奎宁使神经节细胞中毒,引起视网膜动脉痉挛。因此用血管扩张剂等治疗,一般中心视力可望恢复,但周边视野常遗留永久性损伤。黄氏以养肝肾行气血开窍等法则选穴配方治疗四例,不但中心视力恢复,周边视野亦恢复,疗效亦稳定。


例5:耳聋(链霉素中毒性耳聋)
吴X,男4月半,门诊号663582。
二十多天前因患气管炎,在某医院用链霉素过量,5天后患儿双耳耳聋。20天来患儿饮食逐渐减少,精神萎靡,夜睡不安,夜尿4〜5次。西药治疗半月无好转,乃求治针灸。见患儿面黄而晦暗,消痩,表情呆钝,舌淡苔白厚,指纹淡紫,四肢冰冷。辨证:少阳气滞,肾气不足。治以通调三焦,益气解毒,补肾通窍。

处方:①风池、曲池、支沟、合谷、足三里、复溜、太溪。轻针快出,并用梅花针扣打背部夹脊。
②风池或翳风、听宫、支沟、中渚、绝骨、复溜。留针静止术30分钟。
③上方加百会、风府、哑门,并用药线点灸三阴交、关元各90次(相当于灼灸9壮)。

治疗经过:①②方配合,针治约二月,患儿精神转好,高兴时发出尖叫声,听力似有反应,如关门碰响能转过头来,但呼之不应,夜尿仍多,四肢不温。乃易③方,加药线灼灸二日后,发现患儿能被收音机音乐声吸引,呼唤他能很快转过脸来,同时睡眠安稳,只醒1〜2次。又治9次(共治60次,历时近三月)后,患儿面色转红润,反应活泼,四肢温暖。耳科检查听力已恢复。随访一年半,听力、语言、智力、体格发育均正常。

【按】此证因药物中毒引起经脉气机阻滞,久而肾气亏损不得上达于耳。初以通调三焦益气解毒、补肾益精,后加灼灸,助阳升气而获愈。


例6:解颅(小儿脑积水)
谢XX,男1岁,门诊号472189。
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头颅加快长大,前囟饱满,并见躁烦、睡眠不安、易惊、头汗多。九月来诸症逐渐加重且智力、运动发育迟缓。初诊时见患儿头大颈细,反应迟钝,腿软弱。头围50.7cm(较正常大5cm),前囟膨隆5×5cm,颅缝增宽,外耳道狹窄,破壶音阳性。脑超声波检查:双侧室波距中线波2cm,X线颅骨片示颅腔增大,骨质变薄,前囟增大颅缝增宽,CT脑扫描示双侧脑室,三、四脑室均轻度扩大,各脑池无推移受压征象。西医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。辨证为先天不足,髓海空虚,治以调理任督。

处方:①头脑(额中)、人中、支沟、合谷、水分、阴交、水道、中极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。
②风府、风池、大椎、命门、腰俞、殷门、委中、承山、悬钟、复溜。
③梅花针轻叩背部夹脊致皮肤潮红。每日1次先叩打梅花针,再选1组穴快速点剌,风府、风池、支沟雀啄术不留针。后期四肢穴留针30分钟。

治疗经过:遵上法治疗100次(5个月),患儿逐渐活跃,已能简单说单词,能独立行走,前囟缩小张力减低。后加药线点灸水分、阴交各90次。断续治疗并观察一年后,患儿体格、智力、运动发育均正常,前囟已闭,头围52.8cm。脑超声波复査示双侧室波无明显增宽,X线颅骨片除左侧脑膜动脉增粗外,颅骨未发现异常X线征象,基本治愈。随访四年,一切正常。

【按】十几年来黄氏与我院神经外科协作,以单纯计灸治疗小儿脑积水近百例。有效率在84%以上。现已有追踪十年者,多数智力、运动发育正常,正在校学习。阻塞性脑积水,多数预后不良,不宜针灸治疗。


服务热线:400 690 6867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夕照寺街东玖大厦B座7层